联系我们
全国咨询热线:021-63139328
地 址:上海市奉贤区四团镇平福路1036号
电 话:021-63139328
传 真:021-63139328
网 址:www.shtckj.com
邮 箱:13775715680@139.com
我国将制定24项传感器新标准
作者:人气:发表时间:2022-2-24
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传感器是非常重要的,它具有多样化与协同性的特征,特别适合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,建议高度重视传感器产业化应用并为其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。
”在近日于江苏张家港举办的中国传感器产业化推进大会上,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作出上述表述。
产业发展滞后 政策支撑乏力
谈及传感器产业发展的重要性,杨学山指出,完整的信息技术由处理、传输、感知、行为、内容、系统等六部分组成。在这六个组成部分中,后面四个要素即感知、行为、内容、系统,是当前需要快速发展的。尤其是感知技术,是信息技术的基础部分,没有感知,就没有信息的来源。同样,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角度看,无论是工业4.0还是智能制造,如果没有传感技术,工业的转型升级就失去了基础。从产业技术特征看,传感技术与其他信息技术产业有很大不同,它不是围绕一个物理规律、技术方向来发展的,其典型的特征是多元化,它遵循不同物理规律,沿着不同方向发展。多样性是其基本特征。
杨学山表示,其另一特征是协同性即融合。传感器要与其他技术结合在一起完成一个目标,才能真正发挥作用。因此,它与传统的产业发展完全不同。鉴于传感器的多样化与协同性的特征,使得传感器产业特别适合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。
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兴起,传感器产业市场前景不可估量。工信部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郭源生指出,未来5年内,全球传感器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超过10%。201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770亿美元,受可穿戴、智能制造技术发展加快和全球经济复苏等因素影响,市场需求可能出现更大幅度增长。
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,现阶段我国市场主要应用的传感器绝大部分仍然依赖进口,主流市场产品依赖国外配套的情况尤为突出。与国外相比,我国企业在产品品质、工艺水平、生产装备、企业规模、市场占有率和综合竞争能力等方面仍不能与国外同类企业抗衡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,新品研制仍落后 5~10年,而产业化规模生产技术工艺则落后10~15年。
目前,我国安防传感器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仅占总企业数量的13%,全国不足200家。产品种类齐全的专业厂家不足3%。长期以来,行业整体技术分散、规模偏小;缺乏统筹规划、顶层设计;缺乏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强大的政策扶持;市场壁垒过多、公共服务配套和标准体系不完备,是制约传感器产业化发展的成因。
从顶层设计看,由于行业归口管理与协调机制不全,在传感器行业形成多头管理现象。对此,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技产业促进委员会主任董永生表示,目前,我国传感器产业正处于由传统型向新型传感器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,部分传感器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也研究出了诸多科技成果。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进是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。他认为,科技计划的政策和资金支持,是推进传感器相关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化的主要力量之一。
强化标准建设 促集群式发展
针对当前我国传感器发展现状,郭源生提出了打造国际化双生态产业链,推进传感器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战略构想。按照战略规划,要在国内外现有企业、人才、技术、市场等资源基础上,结合国内区位优势、政策优势,通过政产学研用服立体化发展和推动,以及国际交流与协作、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形成对接平台,整合国际产品开发、检测、标准、市场应用等技术,在国内适合地区打造一个自然环境良好、产业环境优越的双生态产业链,即国际化的传感器产业园—中国传感谷。其预期目标是,实现年销售额2000亿元以上,并以每年超过20%的速度增长。加快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。国家质检总局总检验师项玉章表示,推进传感器产业发展,首先要完善标准体系,各有关部门、技术机构、行业企业要携起手来紧跟传感器技术发展的前沿,结合中国传感器产业发展的实际,努力推动标准的创新、标准的更新,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,建立完善标准体系,使传感器产业有标可循。国家质检总局将在标准制修订、产品质量保障服务和品牌培育方面为传感器行业提供积极帮助。
关于安防标准的建设,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标准化中心主任郝文建表示,下一步建设的重点是,结合传感器的发展趋势,重点发展半导体传感器和光纤传感器标准。针对重点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标准化支撑工作,开展满足物联网需求的各种专业传感器领域标准化工作。目前,拟制订24项国家标准计划,其中2015年9项、2016年15项。
”在近日于江苏张家港举办的中国传感器产业化推进大会上,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作出上述表述。
产业发展滞后 政策支撑乏力
谈及传感器产业发展的重要性,杨学山指出,完整的信息技术由处理、传输、感知、行为、内容、系统等六部分组成。在这六个组成部分中,后面四个要素即感知、行为、内容、系统,是当前需要快速发展的。尤其是感知技术,是信息技术的基础部分,没有感知,就没有信息的来源。同样,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角度看,无论是工业4.0还是智能制造,如果没有传感技术,工业的转型升级就失去了基础。从产业技术特征看,传感技术与其他信息技术产业有很大不同,它不是围绕一个物理规律、技术方向来发展的,其典型的特征是多元化,它遵循不同物理规律,沿着不同方向发展。多样性是其基本特征。
杨学山表示,其另一特征是协同性即融合。传感器要与其他技术结合在一起完成一个目标,才能真正发挥作用。因此,它与传统的产业发展完全不同。鉴于传感器的多样化与协同性的特征,使得传感器产业特别适合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。
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兴起,传感器产业市场前景不可估量。工信部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郭源生指出,未来5年内,全球传感器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超过10%。201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770亿美元,受可穿戴、智能制造技术发展加快和全球经济复苏等因素影响,市场需求可能出现更大幅度增长。
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,现阶段我国市场主要应用的传感器绝大部分仍然依赖进口,主流市场产品依赖国外配套的情况尤为突出。与国外相比,我国企业在产品品质、工艺水平、生产装备、企业规模、市场占有率和综合竞争能力等方面仍不能与国外同类企业抗衡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,新品研制仍落后 5~10年,而产业化规模生产技术工艺则落后10~15年。
目前,我国安防传感器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仅占总企业数量的13%,全国不足200家。产品种类齐全的专业厂家不足3%。长期以来,行业整体技术分散、规模偏小;缺乏统筹规划、顶层设计;缺乏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强大的政策扶持;市场壁垒过多、公共服务配套和标准体系不完备,是制约传感器产业化发展的成因。
从顶层设计看,由于行业归口管理与协调机制不全,在传感器行业形成多头管理现象。对此,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技产业促进委员会主任董永生表示,目前,我国传感器产业正处于由传统型向新型传感器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,部分传感器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也研究出了诸多科技成果。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进是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。他认为,科技计划的政策和资金支持,是推进传感器相关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化的主要力量之一。
强化标准建设 促集群式发展
针对当前我国传感器发展现状,郭源生提出了打造国际化双生态产业链,推进传感器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战略构想。按照战略规划,要在国内外现有企业、人才、技术、市场等资源基础上,结合国内区位优势、政策优势,通过政产学研用服立体化发展和推动,以及国际交流与协作、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形成对接平台,整合国际产品开发、检测、标准、市场应用等技术,在国内适合地区打造一个自然环境良好、产业环境优越的双生态产业链,即国际化的传感器产业园—中国传感谷。其预期目标是,实现年销售额2000亿元以上,并以每年超过20%的速度增长。加快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。国家质检总局总检验师项玉章表示,推进传感器产业发展,首先要完善标准体系,各有关部门、技术机构、行业企业要携起手来紧跟传感器技术发展的前沿,结合中国传感器产业发展的实际,努力推动标准的创新、标准的更新,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,建立完善标准体系,使传感器产业有标可循。国家质检总局将在标准制修订、产品质量保障服务和品牌培育方面为传感器行业提供积极帮助。
关于安防标准的建设,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标准化中心主任郝文建表示,下一步建设的重点是,结合传感器的发展趋势,重点发展半导体传感器和光纤传感器标准。针对重点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标准化支撑工作,开展满足物联网需求的各种专业传感器领域标准化工作。目前,拟制订24项国家标准计划,其中2015年9项、2016年15项。